自卸车改装厂面临四大困局
市场经济条件下,产能适度过剩有利于促进和保护竞争,但如果某个行业出现过度过剩,只能是灾难。“物多必贱”,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。
自卸车改装业之所以出现经营困境,原因就是这个行业无序发展,过度扩张,产能过剩导致供需矛盾加剧,同行恶性竞争。结果,多数企业陷入“不为赚钱为生存”的低级经营状态。自卸车改装业当前面临的经营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四方面。
造车难 自卸车销售是买方市场起主导作用,一切由用户说了算。自卸车的使用场地一般在工程施工现场,使用条件恶劣。车主既要车辆多拉货、多挣钱,又要车辆坚固耐用。因此,在订货时就提出,车箱用料要选用厚钢板,车箱要做成加高型,车箱结构要做成“门中门”,油缸、油泵等关键配套件要选用最好的等。改装厂为抢订单,不得不接受这些条件。“售价不涨,成本涨”,挤掉的是利润,改装厂如何赚钱?
卖车难 之所以说卖车难,突出表现为生产厂家遍布全国各地,竞争激烈。市场需求是有限的,“车多路窄”,再加上自卸车严重同质化,不同厂家的产品相互对比大体一样,亮点少,卖点少,只能靠相互压价争夺订单。
目前,全国除西藏外,其余各省、区、直辖市都有汽车整车厂或改装厂。有的是整车厂直属的改装车厂;有的是国家《公告》内的正规改装厂;有的是汽车经销商自己开办的所谓“前店后厂”式的改装厂;还有多如牛毛的小作坊式改装厂。
赚钱难 因为供大于求,自卸车改装企业在与用户洽谈订车合同时,处于受制于人的弱势地位,在价格上很难有话语权。
底盘生产厂和大经销商在给改装车厂下订单时,除了把价格压到成本临界点外,还不能及时付给改装厂货款。改装车厂把改好的车交给底盘厂或大经销商后,不能及时拿到钱,要等一两个月,才能拿到一张半年的“承兑汇票”。实际上,改装车厂发货后最快也要等8个月后才能回笼货款,无形中加大了改装厂的银行贷款成本。
本来订货价格就很低,加上拿不到货款,改装车厂要赚钱难上难。即使用户提出苛刻条件,改装车厂不得不接受,不接受就没有订单,没订单工厂就要停产关门。
有人描绘改装企业的生存状态是“站着造车,跪着要钱”,改装车厂的日子多么艰难,从中可见一斑。
招聘难 与10年、20年前相比,企业用人方式和劳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。过去是企业挑选工人,现在是工人挑选企业。一些应聘对象提出,“要从体力型向技能型、智力型转变”。特别是年轻人,很少有人愿意接受“出苦力挣钱”的岗位。
由于自卸车改装是以体力劳动、手工操作为主,所以,这几年改装车厂普遍存在招工难、留人难的问题。新工人进厂干上几个月,技能练得差不多了就想“另谋高就”走人。工厂不得不一批又一批招进新员工,不断培养新技工,改装厂成了“付着工资的练兵场”。
企业也想给员工提高薪酬,无奈自卸车改装没有多少利润。员工队伍不稳定,对保证交货期和产品质量带来一定影响。
破解困局的几点思考
完善和加强政府对改装车的监管 现在,自卸车在矿区使用,大多不需入户上牌,躲过了公安车管部门对车辆《公告》的核对以及对合格证的查验。这个管理漏洞给没有资质的小作坊式改装企业大开方便之门。政府应加大力度对这一管理空白有效管控。
改装厂要舍得在员工身上投入 所谓“舍得花钱”,不仅包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工人薪酬和福利,还包括改善工人劳动条件。围绕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多搞些技术改造。例如,对于量大面广的焊接工位,尽可能多用自动焊接设备,使工人有一个快乐工作的好心情。这不是空洞的口号。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,首先要做好员工“安居乐业”这门功课。只有让员工满意,才能做到让用户满意。
专用车厂要姓“专” 我国改装车厂大都喜欢把产品系列搞得“多而全”,像开“百货公司”,“百货对百客”。品种多了,不仅难以把产品做精,也不利于管理提升。改装车只有出特色,有别人没有的卖点,企业才能有话语权。
对企业规模有一个再认识 一个企业为了获得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发展空间,需要具备一定规模。但是,任何事物都要有个度,超出这个度,单纯追求企业扩张,会对产品质量提升、效益提升、成本控制等各项管控造成困难。
丰田公司一贯奉行“不与同行争产量第一,只与同行争质量第一,争用户满意度第一”的理念,一步步做到世界级的大品牌。
中国企业大多喜欢追求做大做强,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号是“为产销量第一而战!”“为企业规模第一而战!”。为什么没人喊出“不为企业500强,只为企业500年”呢?可口可乐公司数十年只做一种产品,我们的改装车企业是否也该从中悟出点什么。
“多品种、小批量”是对专用车改装特性的概括。具体到一个改装车厂,不要把这句话当成企业经营的理念。
在日本、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,专用车改装企业规模一般较小。在产品定位上坚持少而精,致力于把产品做专,只追求在某一领域有特点,创建名牌。我们不妨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做法。只要有特色,避免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,何愁无钱可赚?
“国外专用车主要是卖技术,我们的改装车像是卖钢材”。这说明,我们的改装车技术含量低。通过转变观念实现产业升级,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阳关大道。 |